1.jpg

 

畢者推介

■汽車股經歷過去兩個月的顯著調整後,估值已回落至合理水平,但補貼取消在即加上大城市採取措施控制汽車流量,卻令投資者卻步。研究部在22頁從估值及政策角度,深入探討汽車股的投資價值。

■批股前股價例必急升,投資者早已見怪不怪。對沖基金及大戶利用市場操作大賺特賺,吸血鬼形象深入民心,但若然散戶不貪心,大鱷豈能有機可乘?阿梅在22頁「財經DNA」奉勸大家,面對有違常理的市場現象,必須提高警惕。

■人行上周六突如其來宣布加息,給全世界送上一份小小聖誕禮物。雖然加息不及人民幣升值吸引,但世界應該感到欣慰,因為北京政府採取措施控制國內通脹,對環球經濟都有益處。詳見34頁「THE LEX COLUMN」。

12月28日,周二。隔晚美股個別發展,道指收市跌18點,報11555點,納指和標普500升不足1點,分別收報2667點及1257點。

長假期後港股首個交易日,人行上周六(25日)宣布加息,港股復市後低開280點,其後窄幅上落,午後市況反覆,最多跌304點,低見22529點。恒指全日挫212點或0.9%,收報22621點,成交金額進一步萎縮,僅440億元。國企指數跌133點或1.07%,造12309點。期指跌184點,收報22634點,高水13點。

滬綜指承接周一跌勢持續走低,收報2732點,下跌48點或1.74%,以接近兩個月低位收市。

內銀內房走軟
本地藍籌偏軟,重磅股滙控(005)及中移動(941)均跌逾0.5%,百麗(1880)和華創(291)更傷,跌逾3%。內銀和內房股受內地加息影響普遍走軟,建行(939)、工行(1398)挫逾1%,中行(3988)跌0.7%。中國海外(688)、恒大(3333)及越秀地產(123)齊跌逾2%。半新股博士蛙(1698)遭大股東抵押一億股股份,股價急挫11%。

曹Sir發功,假前假後連環出手。老畢樂得清閒,佳節期間跟家人到濠江玩了個飽。殊不知,聖誕日邊嘆皮脆肉的葡國燒乳豬,耳邊卻傳來人行加息的即時新聞。事隔數天,現在再講「三率齊發」已有點out。還是捉實溫總那句「高物價刺痛我的心」,一切由民生說起吧。

通脹預期壓之不絕
本報副刊「世界風」作者之一、旅滬港人陳期11月25日就地取材,在〈團購有着數〉一文中,對內地通脹作了十分「地道」的描述,雖屬「師奶智慧」,卻不失為國內通脹預期壓之不絕的上佳寫照。作者道,從電視所見,上海家庭主婦對CPI最切身的認識是,同樣價錢的麵筋上個禮拜買有二十三塊,現在卻只有二十塊。控制物價、保障民生雖成為上海市民當前熱話,但指望政府措施生效者少,自求多福者多,網上「團購」遂應運而生且大行其道。

老畢既不在內地生活又沒有跟進國內物價的習慣,對麵筋廁紙金華火腿的價格行情,自不如在40多元十卷廁紙面前「軟弱下來」的陳期那麼熟。可是,內地11月份CPI較去年同期上升5.1%,當中食品價格按年漲11.7%(按月升2%),而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,12月首二十天主要食品價格平均較11月最後十天為高,意味糧食通脹壓力揮之不去。近期內地接連推出穩定物價措施,從擴大蔬菜生產、價格臨時補貼、食用油延遲加價以至嚴懲囤積抬價一應俱全,針對的單位則由地方政府至食品企業,學校團體至國家糧食儲備局無所不包。然而,一則官方數字尚未反映物價受到有效控制,二則普羅大眾不大相信當局的措施能令物價尤其食品價格在短期內「重納正軌」,像網上團購一類集群眾之力提高議價空間的消費模式乘勢崛起,不過是老百姓無法透過「炒」保值,退而求其次集體以「慳」自保的縮影。

富貴如浮雲?
內地最近還流行着一種說法,指中國物價比美國貴。老畢對此甚感好奇,原因有二:①美國商務研究組織「經濟諮商局」(The Conference Board)近日發表了一項預測,以購買力平價(PPP)為基礎,得出中國經濟最快於2012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結論。經濟學家對如何計算PPP向無公認的準則,惟俱建基於不同國家/地區的物價差異上。大部分人皆相信,中國物價遠低於美國(一美元等值貨幣在中國可買到數倍於美國的貨品或勞務),兩國GDP絕對值雖仍大有距離(中國只及美國五分之二),經濟諮商局亦未免太瞧得起中國,但經購買力調整後,中國比美國「富有」,卻也未必用得上十年;②如果內地盛傳中國物價比美國高昂的說法離事實不遠,情況便有重新估計的必要,不僅經濟諮商局對中國超美日期的預測站不住腳,基於公眾收入增長敵不過通脹,內地令舉世艷羨的經濟發展,對坐擁物業房產有價證券的一群無往而不利,惟於老百姓卻形同海市蜃流,生活反變得百上加斤。

為印證中國物價比美國貴的說法,內地《財新網》本月進行了一項直接比較杭州與波士頓食品和燃料價格的調查,發現兩地物價儘管各有高低,個別食品需求亦因中美人士口味不盡相同而有所偏差,惟整體而言,代表中國的杭州,物價比代表美國的波士頓稍高(兩市人均月入中位數皆高於全國水平)【表】。

在講究統計嚴謹性的人眼中,這種「超市格價」式的比較或嫌水準低劣,但對從不懷疑中國生活成本低於美國之輩,《財新網》這項「不值一哂」的調查,已足以改變他們的觀念。試想,若非負責調查的諸君不是那麼「粗心大意」,連最基本的開支對入息比率也略過不提,以波士頓人一個月平均所得隨時抵得上杭州人一年的收入,中國物價跟美國並駕齊驅甚且尤有過之,這條數怎計?

內地明年當真「三率齊發」(利率、滙率、存款準備金率),也不過是過去兩年合共投放近20萬億元人民幣信貸的一種payback。內地貨幣政策之鬆,只要跟澳洲這個經濟榮辱繫於神州的國家一比,便可窺一斑而知全豹。金融海嘯以來,澳洲央行先後七次加息,當局似不以澳元強勢為憂,並未出手壓之,澳元成為過去兩年全球表現最佳貨幣之一,殊非偶然。

老畢並非建議在此水平買入澳洲紙,卻想以袋鼠國為例,說明區內其他國家尤其中國貨幣政策何其寬鬆。連同剛生效的一次,人民銀行今年只加了兩次息,跟澳洲一拍,中國利率「正常化」之慢,即表露無遺。壓通脹貴乎先發制人,若是「追落後」,只怕必為明年金融市場埋下震盪的伏筆。


2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